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严掌柜闻言,刚要询问,李思铭的房门就被人敲响,开门是严掌柜店里的伙计,那伙计找严掌柜有要事禀报,当着李思铭的面。
严掌柜直接将那个伙计叫进来说道:“有什么话,在这儿说吧,这里没外人!”
那伙计看了李思铭一眼,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掌柜的,您早上吩咐下去,让城里的弟兄们,查那位陶少爷的行踪,刚刚手下兄弟来报,那位陶少爷失踪了,初步判断,很有可能被人掳走了!”
严掌柜与李思铭对视一眼,这个伙计说的,有那封信不谋而合,显得有些马后炮了。严掌柜摆摆手,刚要将那伙计打发走,李思铭这时却拦下问说:“昨个我让陶立去城外葬人,那人可是葬下了?”
那伙计回答李思铭的话说:“葬下了,葬在北坡边上的松树林里,陶少爷在葬下那人之后,还去了北边的驿站,要了壶酒喝,喝完酒回城的时候就不见了,我们在半道上,发现有打斗的痕迹!”
李思铭点点头说:“这事儿办的不错,该赏!严掌柜觉得呢?”
严掌柜连连点头,给那伙计一个你小子运气好的眼神,然后说道:“行,你下去吧,回头自己去柜台那边领赏!”
那伙计谢过李思铭和自家掌柜的之后,退出房间,房门再次关上,严掌柜向李思铭拱手问道:“公子,您看,这事儿,咱们接下来怎么办?”
李思铭指着那封信问严掌柜说:“这土地庙在哪儿?”
不等严掌柜回答,忽然隔壁房间,粗声粗气的传来一声:“我知道!”是黄万山那家伙!
李思铭扯扯嘴角,高声道:“黄兄这听墙缝的功夫可真不赖,但这似乎不是什么君子所为吧?”
“屁的君子,你出门打听打听,我黄某人是隘口城里,有名的地痞无赖,从来都不是什么君子,我就是听墙缝了,怎么了?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要是不想让我听到,我听得到吗?”
“说吧,痛快点,想要我怎么做?我说了我是报恩,不管你信不信,这恩,我都得报!”黄万山说着,从隔壁房间,来到李思铭房外,很不客气的推开房门!
李思铭见状,冲严掌柜的抱拳道:“既然如此,那就多谢严掌柜的费心了,严掌柜您就先忙活去吧,我随黄兄在城里走走,有事儿再麻烦您!”
严掌柜赶忙还礼,欲言又止,说实话,他对黄万山挺不放心了,因为如黄万山所言,那在城里可是出了名的地痞无赖,黄万山说的话,能信?敢信?
只不过,不等严掌柜的将自己心里的忧虑说出口,李思铭就已明白严掌柜的心意,开口道:“严掌柜不必担心,有黄兄在,我们能有什么事儿啊?照黄兄说的,他平时在城里,那可都是八条腿儿的螃蟹,横着走的!”终点 .zhongdianxs.
见李思铭主意已定,严掌柜也不好多说什么,转身欲要送李思铭和黄万山下楼,这时一件挂在李思铭床头上的白衣,忽然活了过来,里面传出一道声音说:“李思铭,我也要去!”
此言一出,房间里的严掌柜和黄万山都吓了一跳,那白衣更是晃晃悠悠的飘到严掌柜背后,附在严掌柜身上,冲严掌柜的脖颈吹了口凉气。
严掌柜回头看在一袭飘在半空中的白衣,晃晃悠悠,好似无物,但是刚才那道身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就在严掌柜盯着那件白衣,左看右看,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从白衣宽大的领口当中,露出一张铁青的死人脸来。
如同地府里锁魂的阴差,冲着严掌柜怒目圆睁,严掌柜当时吓得,嗷的一声就晕过去了。而那张鬼脸,更是一闪即逝,再次消失,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李思铭都来不及阻挡。
而黄万山也是被这一幕给吓到了,不过他可没严掌柜那么不经吓,李思铭看着地上的严掌柜,很无奈的出声道:“跟我一起去可以,但是别吓到人!”
“我才不吓人呢,是他们胆子小!”小白回顶了一句。
李思铭揉揉眉心,率先走出门去,黄万山看看空中飘着的那袭白衣,目光转到地上,看看不省人事的严掌柜,最后走出房间,跟上李思铭。
而身后房间之中的那袭白衣,忽地一闪而逝,从黄万山的视野当中消失,李思铭带着黄万山来到楼下,和店里的伙计说了声,让他们去照顾一下严掌柜。
嘱咐一声之后,与黄万山离开客栈,走在大街上,黄万山告诉李思铭说,那封信当中写到的土地庙,肯定是城南的那座,因为这整个隘口城里,就那么一座土地庙。
说起这个,黄万山能说的话,可就多了,他告诉李思铭,在这隘口城中,总共有两座庙宇,城北城隍庙,城南土地庙,这两座庙宇,兴建的可有些年头上。
往上倒腾倒腾,其实还是土地庙建的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而城隍庙就要晚一点了,是南北朝时期才修建的。
而且黄万山还告诉李思铭,说这隘口城是和城隍庙在同一时期修建起来的,所以算下来,最早的时候,还没隘口城,就已经有了那座土地庙。
那会儿围绕的土地庙,这片徒弟上,只有寥寥百十户人家,一个很古旧的小村落,直到后来某个将军选址在这里建城,才有了今日人口数万户的西北边塞大城。
这数万户的人口,自然是比不得南方的富庶小城,也比不得中原的一些重镇,但是搁在在人烟稀少的西北,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城,所以要李思铭也别瞧不起。
说着,黄万山又将话题撤回到这土地庙,说等到当朝初立,他们家被封金陵侯,辖地便在此处。当时这城隍庙与土地庙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在新朝建立之后,自然要重新修葺一番。
只不过当时朝廷拨下来的银两,只够修葺一座庙宇,所以在修城隍庙,还是修土地庙的问题上,当时还很让人犯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