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按照朱标所说,朱棣和朱柏兄弟休息了两日,这才和平安正式见了面。
平安曾跟随朱棣参加过北征,之后又在北平附近的卫所做过指挥使,两人的接触自然也就多一些。
说起来两人也是各有能力之人,因而也算是互相的惺惺相惜了。
“殿下!”
见到两人,平安先打了招呼。
朱棣则上前一步扶起了平安,笑着喊道:“平都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安这水军都督可是从朱棣手中接过来的。
若非倭国的事情突然紧急起来,训练水军之事理应是属于朱棣的。
“都坐,坐下说!”
坐在首位的朱标也很快开了口,笑着招呼着几人道:“你们所负责差事都和水军有关,如何让我大明水军强大起来也会更加清晰。’
“这次的探讨只是我们兄弟小范围的交流,在没桥东下来之后不会再让别人知道,你们可以畅所欲尽管想到什么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能什么准备都没有马上就放置在朝会上商议,不然在朱标都不能马上拍板的之际,让那些大臣自己吵来吵去的,短时间之内根本就拿不出什么有效结果来。
“这是平安对水军规划的建议,你们两可以先看看,看看是否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朱棣和朱柏不是轻易迁就别人之人,也不是不敢担当责任之人,他们在外镇守水军强弱和他们息息相关。
倘若平安的意见和他们有所不同,他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就附和的。
很快,平安的建议传了下来。
朱柏起身走至朱棣身边,兄弟两凑在一起看了平安的奏章。
一旁的朱标也不催促,静静等着他们两看完。
片刻后,朱棣首先道:“臣之前也训练过水军一段时间,因为大明早期有片板不许入海的规定,很多渔民都出海都受到了限制,这也就导致很多人接触大海的机会减少了。”
“因而,所招军卒即便是沿海之民,他们下海的经验同样非常的匮乏。”
“江河湖泊和大海是存在很大不同的,海上无论从气候还是广袤上都复杂很多,越是沿海的人越对外面的大海心存畏惧。”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士气的。”
“另外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接触的少所以才会缺乏经验。”
“就拿这次贸易公司的情况来说,郑和的航海图上明明已经标注的很明白了,最后商船却还是被逼进了死胡同。’
“说白了,大明对之海上行军还是缺乏掌控。”
“在新式水军组建之初虽有对这方面的构想,但终归付出实际行动的还是少太多了。”
朱棣领兵的时间长,他很快就有了建议。
须臾后,朱柏又道:“水军军卒资质既然有所欠缺不如再招募批新人进来,从海上上来的那些?民他们从小在海上长大,这不存在天然的优势吗?”
那些?民昔年可都是张士诚陈友谅敌对势力的人马,现今能让他们做了大明的顺民就已经是朝廷的宽宏大量了。
若再让他们进入军中,那得有大魄力才行。
想不到看起来比较的朱柏,竟然会率先提出这种建议来。
他这话一出,氛围有了沉默。
顿了片刻,朱允通这才道:“他们上岸也有一段时间了,他早就已经在大明安居乐业了,很多人都成家立业有了融入进了大明,倒是不用再怀疑他们的忠心。”
“就怕过惯了安稳日子的他们不愿再选择从军了,倘若他们自身不愿意朝廷也不能逼迫他们。”
好不容易才让这些大明安定下来,要是因为这种事情让那些?民心怀不满,恐怕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既然要从?民中选人出来,但肯定比普通军卒质量更高的。”
“?民的数量是不少,但够得上这一要求之人可就不多了,要单单只是选够条件之人想必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
对之,朱棣的认识还比较深刻。
“对,臣也以为燕王所言极是。”
“?民的数量毕竟有限,等再过上几年他们也早就是典型的农户了,还不如个沿海的普通渔民呢。”
“水军的发展是亟待解决,但这也是个长久之事,不能一味依靠于外界之力,这也不是个解决问题的长久办法。’
朱柏既提出了这个建议那就是有自己想法的,不会仅凭别人这几句话就放弃了自己的坚持的。
“你们也说了大明短时间内非常需要提升水军的实力,别忘了还有些贼寇的残兵败将没有扫除干净呢。’
“那些人不知猫到哪个犄角旮旯等待东山再起呢,倭国的情况如何我是不知道,交趾可有不少心怀不轨之人,他们可都一门心思瞅着能脱离大明的空子。”
“一旦让他们看到机会势必会和这些人联合起来和大明发难的,要是频繁以雷霆之势处理那些人的话,又如何保证那里的安定。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水军尽快强大起来,这样也好绝了那些人蠢蠢欲动的心思。”
这也是个实情,但朱棣并不认同。
“你说的是不错,倭国的情况比交趾严重很多,水军也需要短时间之内尽快完善起来,但却也需要稳扎稳打的建设,急于求成组建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就得出问题了。”
“唯有实战才是锤炼军卒的最佳之法,首先的解决之法还是要加强出海演练的频次,军卒和大海的接触多了,他们才能不畏惧大海。”
“其次,固然也就是多招募水军了,既然大明将来的重点是海上贸易,那水军势必是要超于陆jun的。
大概是朱棣和平安都比较成熟了,总之朱棣的建议竟和平安的倒是差不多。
“那这需要很长一部分时间,如何能保证跑出去的那部分贼寇不会再趁这个档口兴风作浪,一旦再与当地的那些人联合起来那后果怕就严重了吧?”
说到底,朱柏还是担心跑出去的那部分贼寇,茫茫大海之中想要找寻那些人无异于捞针一样不容易。
但那些人如不找到,又像是个定时炸弹一样。
对之,谁都暂时没有良策。
让大明的那些藩属国去找倒是也可以,但用了那些人就要给他们好处。
大明不能一直都求助于别人,当大明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连依附大明的那些人也很快会有异心的,
所以说,求助一次即可,不能永远都让别人帮忙。
良久过后,朱允通开口道:“说到底还是大明对海上情况的掌控太过匮乏了,尽管有电报的辅助,但在发生状况后所能了解的不过仅限很小的一块儿地方,这就让大明失去了很多先机。”
“叔说的都有道理,孤以为建设水军的同时还是要尽快掌握海上的情况,当下海外诸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很多海岛还都是无主的地盘。”
“孤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要把主要海岛掌握在手里,要是能把这些海岛串联成一个网络,那些跑了的贼寇纵使跑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他们给找到的。”
那些地方大明现在不掌握,等到那些海外那些国家有了能力后就就会去控制了。
一旦落到了他们手里,大明便将又落后一步了。
这都是些目光远大之人,岂能不知朱允?所言的重要性。
先不说别的,当大明掌握了这些重要海盗之际,那也就可以更确切控制海上的情况了。
片刻后,朱棣问道:“沿海的重要岛屿那么多,具体要何人过去?”
大明目前海外的地盘只有倭国和交趾两处,这两处都是由藩王镇守的,海岛明显没有倭国交趾大,如果也派藩王过去,他们心中岂能甘愿。
而且,海岛上即便有原住民,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定也都比不上那些能立国的地方,那种孤寂之苦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准备壮大水军那么长时间了,这些想法朱允?已经和朱标做过许多次的交流了。
对于这,父子两人也是经过了商议的。
朱标看了眼朱棣,又在众人身上瞥了一眼,道:“让藩王过去如何?”
藩王过去是没问题,但这也不像在大明一样就了就行的,过去之后要处理的问题会很多,至少得把附近航路的安全保证了。
所以说,这也需要有才能者担任。
只是,有能力者会看得上这吗?
先不说别人,要是让朱棣过去的话,他肯定得考虑一下。
毕竟,北平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比那些海岛大得多。
听了朱标的话,三人谁都没说话。
要是不用藩王的话,那就得从文武大臣之中选了,文臣很少有人能处理了那里的复杂局面,但倘若是让武将过去的话又很难让人放心。
毕竟,武将过去肯定是要带兵,他们以手中的军卒很容易做封疆裂土之事。
要是人人都有样学样的话,那大明恐就疲于应对这种局面了。
而藩王毕竟是老朱家的人,按老朱那样的想法来说,即便那些藩王有什么异样,那也还是在老朱家手里过渡。
朱允通则在最后,又补充道:“纵使是让藩王过去首先也得征求他们的意见,朝廷不会随便委派于他们的,其次那就得筛选他们自身本事了。”
“有能力之人即便碰到什么问题,他们也能够有效的去解决了,于他们的安全来说也更有保证。”
这也是父子二人经过反复商量之后所得出来的结果,朱允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没说。
很多藩王就藩之后闲来无事总会做些招猫逗狗之事,这样于朝廷本身的影响也不太好。
老朱的这些儿子本身都是有才能之人,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去海外折腾呢。
反正海外的情况比较复杂,也需要他们自己去开拓。
朱棣历史上好歹也是当过皇帝之人,他多少还是有些大局观念的,
对朱标父子所提这些,当即便进行了深入考量。
良久后,这才道:“这也是目前最佳的解决之法了,只能是先试试效果究竟怎样了。‘
对于这,朱柏也不反对。
“殿下说的也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无主之地,大明要不能占在手里的话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别人给占了。”
“不管将来如何,与其看别人的脸色那还不如控制在大明之手呢。”
朱柏这话也是有些隐喻的,他的意思是去了海岛上的那些国家即便将来不听大明的诏令,但也好比让海外那些国家占了所获利益更大。
这也是朱标父子所考虑过的。
其实,朱标本身也并不赞成分藩。
在他看来,他现在是能压制了这些藩王,但后代子孙总有压制不住的时候。
一旦这些藩王不受控制,那可就要出大乱子了。
所以,与其把危险留在大明那还不如留在海外呢。
虽说所有皇帝都希望自家江山能够传于千秋万代,但若是理智的想一想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迟早有一天国家是要走下坡路的,到时候退而求其次能保住本土江山便又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了。
平安是武将出身,却也很有政治头脑,他并没有直接附和朱棣和朱柏说的那些,而是道:“那些海岛的地位是至关重要,不管派谁过去是得牢牢控制于大明手中才是。”
他们都是负责水军这一块儿的,将来势必会存在特别多的沟通。
既然他们都不反对,那就该具体考虑究竟让何人过去了。
不过,这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成的。
那些藩王的能力各有不同,还得就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发挥出最大效用才是。
“那行吧!”
朱标微微一笑,道:“海岛的问题孤来安排,等有了具体规划之后再与你们交流,你们也就对刚刚提过的几个细节做些推进,给孤拿一个规划出来。”
“总之,要尽快把水军发展起来,贸易公司的问题绝不能再出现第二次了。”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明水军不够强大了,要是短时间之内发展不起来的话,他们就该有其他什么心思了。
“那行,你们……”
朱标的话还没说完,杨永保便匆匆走了进,在朱标耳边说不过才轻声说了那么两句,朱标脸上瞬间便拉了下来。
像朱标这样的人他向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瞬间变成这样一看就是什么非常出乎他意料之事。
听了杨永保的话,最后朱标摆摆手道:“你们先回去。”
有很多事情不是说分忧就能分忧的,朱标既然不让他们参与,那他们也没必要非得留在这儿了。
朱标等人很快便提出了告辞。
在他们三走后,朱允通这才随之问道:“怎么了,父亲?”
朱标抬手把桌上的啥东西扫到了地上,骂骂咧咧道:“两个白眼狼!”
像朱标这种脾气之人,可是很少会这样的。
不用朱允?多问,朱标便道:“朱济?和朱有?二人本欲行刺各自兄长,事情败露之后他们竟武装抢占了太原和开封。”
“什么?”
听了这,朱允?也是满脸惊呼。
这是脑袋被驴踢了不成,他们以为他们是朱棣呢呢,凭北平一座孤城就能够坐上了江山。
就他们的那任凭和威望,即便把皇位摆在那儿他们怕也坐不稳。
“AB...“
“那济和有炖如何了?”
说起来,他们俩也够草包的。
朱济都已经做了晋王了,朱有还没袭爵却也是独学周王府大小事宜了。
这种情况之下竟还能被人抢夺了地盘,这不是草包又是什么?
旁边的杨永保随之回道:“还不知道,太原和开封的消息还没传出来。”
“他娘的!”
现在的朱标火大的很,当前水军的问题还迫在眉睫呢,又碰上了个这种事情又岂能不糟心。
最重要的是,那些朝臣之前就不愿分藩王爷,现在又要那些人去海岛上了。
出了这样的事情,还能如何指望那些人应允。
这不是诚心找麻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