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家祖朱重八> 第322章 又被算计了

第322章 又被算计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宫门快落锁时,老朱去见了铁弦。
    铁弦仍还是之前的态度,一口咬定军屯太容易滋生军队贪墨,请老朱慎重对待这一问题。
    最后,老朱下旨。
    半个月之内制定出军卒待遇的详细标准来,之后由铁弦和蓝玉等人亲自去下面军屯调查。
    蓝玉这些武将和军屯利益牵扯,由蓝玉他们去调查又能查出多少有用的东西。
    对此,铁弦很不赞同。
    只可惜,老朱能退一步就不错了,哪能指望再退第二步。
    老朱不容置疑,铁弦只能告退。
    次日早朝过后,老朱直接下旨给昨天召见商量过卫所问题的那几个武将,命他们半个月之后去下面卫所军屯调查。
    得知是铁弦在乾清宫跪了好几个时辰,老朱才最终改口的,蓝玉瞅着铁弦的眼神顿时变得锋芒毕露。
    铁弦仿佛没察觉,压根不为所动。
    “记住咱说的,咱要的是安稳,别给咱搞出大乱子来。”
    老朱斜倪了蓝玉和铁弦间的交锋,扭头后恢复了往常的森严,并没有化解双方矛盾的意思。
    兵部掌调兵之权,若和武将走的太近,威胁的只会是皇权。
    “臣明白。”
    蓝玉等人率先拱手,铁弦停顿片刻这才给出回应。
    “去忙吧。”
    老朱对众人表现不置可否,抬手把人打发离开。
    之后,这才道:“你看好的铁弦咱给你派出去了,他的才能到底能否担起大任,就看他这次出去的表现了。”
    蓝玉等人和下面那些卫所多多少少都有些牵扯,唯一另类的就是文臣出身的铁弦了。
    石灰滚进煤球里,既要不同流合污,又得保证自身的本质,非有特殊能力者恐连身都不能保全。
    “铁弦没问题。”
    对铁弦,朱允熥还是有信心的。
    毕竟,历史上济南那一战打的可圈可点,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半个月时间里,铁弦蓝玉等人加上郁新一直在商讨具体的优待方案。
    而在这段时间,方成洋持续搜查孔克培亦真亦假的各种证据,并在庶民百姓的配合之下抓捕牵扯之人。
    罗毅则在曲阜,严密控制了孔家,只等方成洋证据完备后,便对孔家彻底来一个清算。
    孔家千年世家,在读书人心中地位多高不言而喻,一年时间两次被清算,即便每次都有实打实的证据,但让那些人读书人心甘情愿接受肯定不可能。
    但朱允熥集聚起来的庶民力量,那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凡有读书人敢为孔家鸣不平,本地的半夜会被人在大门上泼大粪,外地的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
    再要是敢聚集起来公开叫嚣,根本不用官府出动,就会被庶民扭送到官府。
    一时间,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庶民成了吞没他们的汪洋大军。
    在这片汪洋大军的同心协力之下,仅仅半个月时间便解决孔家的问题。
    孔克培三族处斩,九族特恩流放。
    孔家家产全部没收,用作在大明普及职大教育,其中包含四书五经。
    另外,建大明第一藏书馆,除开放孔家所有藏书供读书人借阅外,还会扩印孤本残卷,让天下读书人都有书可读。
    北方士子逊于南方,就是因北方比南方穷,读书的资源少。
    即便是科举常用的那些,很多人还得靠手抄才能翻阅。
    至于其他的,更没机会读。
    孔家作为诗书传家的世家,所藏之书肯定也当数世家第一。
    而往常能读到孔家这些藏书的,就是孔家子弟都不见得人人都能进去,更别说寻常的那些读书人了。
    朝廷把孔家的这些藏书特恩天下读书人阅览,无疑是收拢人心的一个不错的手段。
    孔家在读书人心中是有些地位,但相较于实质性的好处多少还是有些差距的。
    有了这,读书人的不忿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有了朝廷两次雷霆之势的处置,昔日风光无两孔家彻底落下帷幕。
    往常,孔家子弟以孔家为荣,现在纷纷改名,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姓孔。
    乾清宫,方成洋汇报了锦衣卫收上来的消息。
    “自朝廷决定在各地普及职大教育,并兴建大明第一藏书馆后,各地庶民情绪更高涨外,就连读书人为孔家鸣不平的人都越来越少了。”
    普及职大教育是老朱本来要定的,建藏书馆让所有读书人有书可读则就是朱允熥提的了。
    对于这,老朱和朱标很快了然。
    目前只有世家大族才会有供子弟随时阅览的藏书,好一些的家庭只能勉强供得起子弟科举而已,差一点的连科举用的书都没有。
    无论书多书少都属私人所有,哪怕藏成孤本残卷,也很少会有人把自己的书公开让别人阅览的。
    而朱允熥反其道而行之,把藏书最多孔家的书让天下读书人都能读到,这在读书人之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尤其是在贫寒士子中。
    “当天下读书人都去传阅,务必得保证珍贵藏书不能受损,孔家传承至今的书很多怕都是孤本了。”
    朱标补充了句。
    要不是孔家垮了,他作为大明储君,对孔家这些藏书都只能羡慕。
    “历朝先贤真迹肯定不能放于人人都能出入的藏书馆中,人来人往的不容易保存外,还太容易失窃了。”
    “儿子想是否把这些重新印刷之后再供读书人传阅,另外有一些热门书籍还可多印一些,毕竟读书人那么多等一个读完再供一个去读,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若真是想从中学得东西,那就应以里面的内容为主,没必要非得去传阅真迹吧?”
    泱泱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有记载却流传不下来的典籍,这无不都是人人把之当成私有物,不愿被别人所看到。
    之前已经丢失的没办法,朱允熥不想现在存有的这些等若干年过去之后也都消失不见了。
    虫吃鼠咬是其次,即便是有他的穿越,他也很难保证等五六百年发展到他所存的那个时代,一场战火都不会发生。
    但,知识要传承。
    这些孤本原着也都是瑰宝,他也不会为了文化的传承把这些东西毁于一旦的。
    “你考虑的有理。”
    “孤看既然是天下第一藏书馆,不仅要仅仅只聚孔家的藏书。
    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可备辑为一书,供天下读书人阅览。”
    《永乐大典》?
    听了朱标所言,朱允熥眼前一亮。
    这书若真能编到《永乐大典》的规模,将会给文化史上留下一巨大的宝库。
    历史上,《永乐大典》编纂人数最高峰时达到了2.16万人,国库收入四千余万,光是花在修书上的就有一千余万。
    可惜修成之后只束之高阁,没有复印让天下读书人传阅。
    自正统十年开始,宫禁中接连失火,明末《永乐大典》正本彻底失踪。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收藏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因此,永陵成了明十三陵墓包括老朱的明孝陵朱标的明东陵唯一一座被挖了的明陵。
    墓中多少珍贵陪葬品毁于一旦不说,就连万历和其两个皇后的骸骨也被浇上汽油焚烧。
    至于,所留副本于雍正年间被收于翰林院。
    到乾隆年间,只剩了2422卷,剩下千余卷不知所踪。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剩下的去了哪儿不言而喻。
    再到后来,国家仅存有二百余册,还有数百册留于外面。
    耗资巨大,价值非凡的一部旷世奇书没能千古流传,把其存在的意义发扬到最大限度实在有些可惜。
    “这书若能修成必是一部旷世巨着。”
    对朱标的意见,朱允熥举双手赞成。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以为修套书是吃饭那么简单的,你们父子想咋修咋修去,反正咱没钱。”
    碰到钱财问题,老朱连朱标的面子都不给了。
    “抠门!”
    朱允熥鼓鼓囊囊吐吐槽。
    “你说啥?”
    老朱瞪眼反问。
    “皇爷爷,这部巨作若能修成的话,彰显的也是皇爷爷的文治啊,您要不就答应了父亲吧?”
    老朱是否不重要,朱允熥赶紧改口。
    “是你爹想修?”
    “咱看是你想的吧?”
    “你想吗?”
    老朱戳破朱允熥,又抬头问朱标。
    “儿子...不想?”
    朱标含湖其辞的,没明确回应老朱,但却也没有支持朱允熥。
    有这么当爹的吗?
    他可是为他说话的。
    “听见了吧?”
    “你爹不想。”
    老朱瞥了眼朱允熥,一脸的得意之色。
    “那就是孙儿自己想的。”
    对朱标说了又不认的行为,朱允熥满肚子的怨气。
    “而且,孙儿一定能修成。”
    临了了,还不忘过过嘴瘾。
    最后,又半阴半阳道:“那整理孔家的藏书,皇爷爷可否派个人过去,要是皇爷爷没人可派的话,那孙儿就自己过去了。”
    以他的学识整理那些藏书虽有些吃力,但只要肯下苦功还是不愁完成不了的。
    “小兔崽子,咋和咱说话呢?”
    “屁股又痒了是吧?”
    老朱一脚踹去,直接粉碎了朱允熥的阴阳怪气。
    朱允熥弯腰揣摩腿上被老朱踹到的地方,回头楚楚可怜地盯着老朱。
    他们父子合起伙来欺负他,他连句抱怨的话都说不得了?
    “孙儿不会说话。”
    “反正皇爷爷是君是祖,孙儿是臣是孙的,皇爷爷要想揍孙儿,孙儿还能说不吗?”
    朱允熥梗着脖子,是不打算妥协了。
    “小兔崽子。”
    “要反天是吧?”
    “你既想挨揍,咱就成全你。”
    “咱棍呢?”
    老朱吵吵把火的,起身就要找家伙。
    “父皇,父皇...”
    眼看老朱就要动手,朱标赶紧拦了下来。
    “你这小子,脾气还挺大。”
    “书是要修,但不是现在,电业所有你的富明实业支撑着大头,但朝廷仍需多少出资,另外还有天*的全民种植,包括后面的军卒的待遇。”
    “以目前朝廷的实力并不足以再支撑这么大的工程,等将来朝廷宽裕了修是得修。”
    “但绝不是为了文治,因文治修书这书就如孔家等那些世家的藏书一样被束之高阁在时间的推移之下腐烂发霉。”
    “只有如你所说的那样,把修好的书供天下读书人传阅,这才能发挥他本身所存在的价值。”
    朱标的一番解释,让朱允熥有了笑。
    后世一些自媒体都假设说,朱标要是即位了的话,会不会比朱棣干的好。
    刚是朱标对类似于《永乐大典》这种巨着的处理方式,就可见朱标却有较朱棣更高瞻远瞩的胸襟的。
    “是孙儿误会皇爷爷了。”
    朱允熥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在知道自己错了后,马上向老朱表达了错误。
    认了错后,这才反应过来。
    “不对啊。”
    “朝廷既是决定将来要修,那皇爷爷必定也是知晓的啊?”
    哪怕时间拖的太久,在修的时候老朱已经不在位了,但以朱标和老朱之间父子情,朱标也会把想到的东西提前和老朱通气的。
    老朱既然已经知晓,岂不就是故意挤兑他了?
    “嗯哼!”
    老朱不置可否,朱标微微笑着。
    “皇爷爷,父亲。”
    “有你们这样的吗?”
    两人都提前商量好了,却只把他蒙在鼓里。
    正说着,铁弦郁新蓝玉等人求见。
    据老朱规定的时间差不多也到了,他们也是时候拿出结果来了。
    蓝玉本就是喜欢表现的性子,有他在也轮不到别人说话。
    在铁弦以书面形式呈报了具体方案后,蓝玉又口述介绍了一遍。
    “考虑到地域不同,臣划出了几个区域,东西南北边疆除了条件艰苦之外,还要时长防备蛮夷,相较于其他地方待遇更高一些。”
    “而北疆防御压力最大,条件也更为艰苦,要高于其他边疆一些。”
    “再之后是西疆,其次是东疆,最后是南疆。”
    “还有服役年限,十六岁开始从军,以五年为一等军卒,再往下服役可列二等,服役期定为八年,考虑到该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每年至少留半个月的沐休时间。”
    “之后,就是三等了,三等定为十年,等服役期满之后,至少能升总旗的留下,达不到条件的一律强制解除服役。”
    对于这结果,朱允熥并不稀奇。
    蓝玉他们知道提升军卒待遇,是朱允熥向老朱提的建议。
    在具体商量之前,来征求过朱允熥意见。
    朱允熥他所认为切实可靠理想的征召方式,和蓝玉等人交流了一下意见。
    蓝玉他们应是结合了当下实际情况,给出了这一具体的方案。
    目前边疆不宁战事还很多是一方面,此外全民皆兵只是朱允熥理想当中的情况而已。
    若不把服役年限提升,很难保证会有充足的兵源的。
    三等军卒共服役二十三年,从十六岁开始,等到服役结束正好是三十九岁。
    等过了四十岁,人的体力就该走下坡路了,在这个年纪结束服役,于卫所还是自身都有好处。
    “另外,就是服役结束的待遇。”
    “因户籍各地的情况也均有差别,一是保公平,二是从实际解决军卒回乡后的生活。”
    “分成两档发放补助,先由朝廷按服役卫所的标准发第一档,之后再由户籍地发放第二档。”
    提前和蓝玉讲过的这些话,朱允熥也和老朱还有朱标交流过。
    对蓝玉说的这些,老朱和朱标都大致知道些,他们要的是具体的数据支撑,以保证最后能够成功施行。
    “另外,留出普通军卒晋升的空间,凭世袭坐上的百户千户,要是本身能力不够,普通军卒可凭军功升迁。”
    “还有,因地方衙门胥吏位置有限,得先以服役年限,以及卫所表现等方面筛查之后方可成行。”
    蓝玉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老朱和朱标则还在仔细斟酌着铁弦报上书面内容。
    片刻过后,老朱问道:“你二人以为咋样?”
    问的是铁弦和郁新。
    这份最终结果,是由铁弦负责撰写的,他但凡要是不同意,不说撰写了就是来都不会来。
    “臣以为可行。”
    “无论是提升军卒待遇,还是规定军卒服役年限,这对提升卫所战斗力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而一旦朝廷有了大战需要用兵,还可重新征调服役期满之人,朝廷养过他们,他们自然会念着朝廷的好,征调的起来比直接征调军户更容易。”
    “但,这必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军屯乃卫所创收的根源,必须得彻查军屯的贪墨问题,让军屯为卫所所用。”
    说来说去,又回归了这。
    老朱话没多说,又问道:“户部呢?”
    “这条优待政策一经实施,势必会一下涌出一大批满服役年限之人,朝廷财政恐会不堪重负,军屯若能承担一部分固然很好。”
    郁新在六部尚书轮番更换中渐渐学明白了,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才是最高深的为官之道。
    军屯那是武将的利益盘,他守好户部的钱袋子做好自己的分内职责就行了。
    至于各利益团体的纷争,还是尽量不要参与进去。
    军屯到底有没有贪墨,他一个户部尚书上哪知晓去。
    郁新不粘锅的回答,让铁弦很是不满。
    当着老朱的面,便投去了不善的眼神。
    户部掌着天下钱粮土地,军屯和民屯差不了多少,哪个卫所的军屯产粮多少从民屯中就能猜出来。
    这些粮食能养多少兵,又是否需要朝廷拨粮,郁新他身为户部尚书能一点儿估算都没有。
    铁弦不善的眼神,郁新哪能感受不到?
    充目不见,仿佛没看到。
    茹瑺做兵部尚书的时候,好歹还为自己,为文臣的利益团体谋划。
    铁弦这愣头青可不同。
    以他眼里不容沙子的尿性,要是闷着头跟着他往下走,说不准啥时候就进了死胡同了。
    “行了,你们报上来的军卒待遇咱再好好研究一下,你们几个准备一下随时准备去下面卫所吧。”
    这早在半个月之前就定下了。
    “喏!”
    蓝玉等人波澜不惊没啥变化,铁弦跃跃欲试表现的很期待。
    “铁弦你曾做过山东布政使,你直接去山东,你们几个自行商议,爱去哪去哪。”
    老朱最后补充。
    即便指派了地方,铁弦此行仍会困难重重。
    若是不指派的话,蓝玉那厮必会弄个问题最甚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让铁弦吃尽苦头的。
    别到时候铁弦到底是否有能力没检验出来,再一去不复返死在了外面。
    “遵旨。”
    特别给了他个熟悉的地方,铁弦不会察觉不出老朱的良苦用心。
    顿了一笑,道:“谢陛下。”
    很明显,铁弦最后这声道谢,无论是语气还是身上都散发着满满的斗志。
    “回吧。”
    “你们父子两都看看。”
    老朱把铁弦蓝玉等人打发走后,又把他们呈禀上来具体的书面奏报拿给了朱标和朱允熥。
    郁新在接触职大算数后,在户部钱粮问题的处理上引用了职大的阿拉伯数字和统计图表。
    有了这些,这些数字更显清晰。
    在这份奏报中,每个省多少卫所每个卫所多少军卒,有多少超了岁数的军卒,有多少超了年限的,按三等退役有多少,二等的又有多少,一等的又有多少。
    安排这些人退役,按朝廷计划的待遇需要多少钱粮,又需要多少个岗位。
    目前军卒子弟年满十六岁的有多少人,重新征召多少人能解决卫所军卒退役之后的空缺。
    这些并非空穴来风,都有详细的数字作为支撑。
    凡发现有出入之处,还可查阅原始资料印证。
    “这东西还挺好用。”
    “咱有多少卫所,又有多少军卒,这些军卒中又有多少能战的,根本不用咱再重新翻阅便能得出结论了。”
    自引用了职大的算数,老朱在处理这些钱粮问题上省心了很多。
    “那是。”
    朱允熥放下手中奏报,得意洋洋道:“算数那可是万科之源,不管学哪门学科都需算数来左证。”
    经常挤兑着,朱允熥都飘了。
    要是夸着,还不知得咋样呢。
    “行了吧。”
    “你那算数再厉害,这结果上你出一丝力了吗?”
    老朱一句大实话,让朱允熥哑口无言。
    他只传了算数的技巧,具体的每一项操作,他好像的确没出过啥力气。
    “最后的数据也有了,你们以为具体如何实施?”
    老朱压下朱允熥,很快回归了正题。
    “虽按计划,服役满五年就能退役,但朝廷这计划一出,九成军卒怕会选择退役。”
    “退的人太多了,卫所怕连人都没有了,而朝廷若是不答应,那朝廷政策就会变成一张废纸。”
    “政策要公开,但不能放开退役,按这数据来说,服役二十三年且年纪在四十岁以上基数很大,就连最大限度的都难以实行下去。”
    朱标先行以最大限度,表示了自己的疑虑。
    “既然这个无法实施,那就只能在卫所中规定人数了,北疆卫这些需备战的新兵人数不可太多,准允退役名额少些,其余的适当放宽一下。”
    “先从年纪最大服役年限最长的开始退,退多少就补充多少新兵进去,还要适当放宽父退子入的限制,给军户自愿选择的余地,也算是为将来全民皆兵打基础。”
    因为军卒待遇太低,一些老卒尽管年老,但为了保证子弟不用从军,一直都坚持留于军中。
    只命年老的退役,却不给予相应的优待,本来是一项好政策,最后也会失了其中的优势。
    所以说,在安排老卒退役之前,朝廷的优待政策必须得一同下发,且让他们看到好处。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
    派军校培养起来的政*,一方面完成对军卒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宣传朝廷的优待政策。
    在安排老卒的退役问题,同时了解军卒们本身的需求。
    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军卒看到朝廷的善意,让他们知道朝廷所行之策是有利于他们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孕吐后奉子成婚:孩子是死对头的 真千金断绝关系后,侯府后悔莫及 斩神:我终焉之神,开局破万法!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我转投章邯再建大秦,刘邦哭麻了 哥谭人生RPG 地府笔记 1979黄金时代 上玉阙 都重生了,我当然选富婆啦! 八零小寡妇孕肚回归后,禁欲军少心慌了 混在漫威的玩家们 让你当收尸人,你直接解刨了前女友 生生不灭 [综武侠]穿成过儿他姐之度步天下 我女友是大提琴家 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 韩娱之崛起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