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赵匡胤都有些懵了。</P>
原本在得知他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多年。</P>
心情还是挺不错的。</P>
但是又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对。</P>
重新变得疑惑起来。</P>
自己大宋,那当真是除了自己之外,剩下的皇帝一直窝囊。</P>
就是这样的大宋,还存在了那么多年。</P>
怎么看这事都不应该。</P>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在听到了南北两宋这个关键词之后。</P>
就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P>
怎么会有南北两宋</P>
莫非……自己大宋在后面吃了什么大亏,而后丢掉了半壁江山</P>
来到南方去偏安一隅了吗。</P>
要不怎么会有北宋南宋之称</P>
就像历史上的西汉,东汉,以及西晋,东晋……</P>
当这样的想法在心中升起之后,赵匡胤忍不住伸手捂住自己的胸口。</P>
只觉得心好疼。</P>
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肯定是对的。</P>
毕竟上一次的时候,朱元璋还明确的说过,世上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朝代。</P>
强如汉唐也没有。</P>
自己大宋就更不要想了。</P>
可现在,这韩成又说自己大宋有三百一十九年。</P>
这么一看,似乎和朱元璋在此之前所说的话相矛盾。</P>
但是再仔细想想的话,又能够让人看出其中的端倪。</P>
这其中的原因,只怕就是出在这有了南北两宋上。</P>
南北将宋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P>
所以,便将南北两宋的国祚,分开看了。</P>
所以他才会如此说。</P>
再想想自己大宋,这么多皇帝的窝囊样子。</P>
以及积贫积弱,流民四起等诸多的问题。</P>
便越发觉的自己所想的,非常之正确。</P>
“韩小友,为什么会有南北两宋</P>
莫非,这……”</P>
赵匡胤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P>
韩成点了点头的:“这是因为到了后来,大宋遭遇了劫难。</P>
宋室南迁了。</P>
北面大片领土,被异族所占据。</P>
所以,到了南面的宋朝,在后来便被称为南宋……”</P>
还真就是这样!!</P>
赵匡胤用手捂胸口捂的更加利害了。</P>
虽然早就猜出应该是这么一个结果。</P>
可此时从韩成这里,得到确切的答案,心中还是难受的厉害。</P>
有被刺激到。</P>
果然,自己大宋没有最窝囊,只有更窝囊!</P>
“韩小友,那……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P>
可是……辽国大举南下了</P>
还是说之前洪武皇帝所说的蒙古”</P>
赵匡胤忍住心痛,望着韩成询问。</P>
韩成看看赵匡胤的样子,再想一想这里面的一系列事儿。</P>
开口道:“都不是,是金人。”</P>
金人!</P>
这中间咋就又出来了一个金人呢</P>
不是……这怎么随便冒出来一个,就可以按着自己大宋打啊!</P>
自己大宋还真就谁都打不过</P>
当下便又要出声询问。</P>
韩成见此,便摆了摆手:“这事有些复杂。</P>
还是先说前面的事,而再往后面一个个的说。</P>
这样的话,才能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P>
说的更加深刻一些。</P>
对你今后回去整改宋朝,也更加有利。</P>
当然,韩成会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来。</P>
也是准备给赵匡胤,留够足够的时间。</P>
让他来消化吸收这件事情。</P>
免得直接听到了靖康耻会受不了刺激。</P>
人都没了。</P>
真要是如此,那损失可就太大了。</P>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想了想便也点了点头。</P>
同意了韩成的说法。</P>
觉得韩成说的,确实很有道理。</P>
但是,对于那所谓的金人,还有自己大宋为什么会南迁,还是充满了深深的疑惑。</P>
“纵观宋仁宗一朝,那当真是名臣辈出。</P>
有着太多后世之人耳熟能详的官员。</P>
比如被后世称之为包青天的包拯。</P>
还有一代男神,进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P>
以及欧阳修,富弼,韩琦,文彦博,狄青,苏洵,王安石,苏轼……</P>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英宗,神宗两朝,很多的重臣,名臣都也都是从仁宗朝时发迹,然后流传下去了。</P>
论起人才辈出,宋仁宗之朝,那是真的让人心驰神往……”</P>
听到韩成的话,赵匡胤都不由的为之惊奇。</P>
就宋仁宗那样的,居然还名臣辈出,群星璀璨</P>
“那……怎么这样多的名臣,却什么有效的事情都没干出来</P>
幽云十六州没有拿下来就不说了,怎么还让西夏立国,送岁币。</P>
还给辽国加岁币。</P>
积贫积弱的局面,变该得更加的严重”</P>
赵匡胤,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出声说道。</P>
他这一句话,就把韩成给整得有些沉默。</P>
脑海当中不由浮现了,太宗皇帝有雄心壮志……但无能的批注。</P>
这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P>
韩成原本还是想要和赵匡胤,多介绍一下这仁宗朝的名臣,着重说一下大宋男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P>
以及包拯包青天这些人的。</P>
可这时候,听到了赵匡胤说的这话后。</P>
倒是一下子失去了这方面的兴趣。</P>
觉得在这个时候,给他说这些,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P>
便闭了嘴。</P>
包括宋仁宗时的那些文学艺术成就等诸多的事儿,也没提。</P>
唐诗有唐朝的盛世做支撑,显得豪迈提气。</P>
宋词有豪迈,有婉约,但是失去了一个强大国度的支撑,结合当时背景去看,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单薄。</P>
甚至于是难受……</P>
这个时候对赵匡胤说这些,确实并不太合适。</P>
所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宋英宗身上。</P>
“嘉佑八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P>
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P>
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P>
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P>
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P>
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P>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P>
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P>
四月初四,赵曙生病。</P>
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P>
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P>
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P>
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P>
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P>
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P>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P>
当时他这病,据说是忽然间就有些发了狂,还大呼小叫,胡言乱语。</P>
并对曹太后多有顶撞。</P>
揭其短处。</P>
看似神志不清……</P>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P>
曹太后甚至于想要把他的皇帝位置给废了。</P>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进行一番传说。</P>
而后又对宋英宗赵曙进行了一番的劝说……</P>
经过臣子们的居中调和,两宫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P>
就在赵匡胤等着听,赵曙接下来做出一些什么比较看得过眼的事情时,结果接下来韩成所说出来的话,却令他又一次为之愣神。</P>
“治平元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P>
曹太后撤帘还政。</P>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P>
当时赵祯逝世已有十四个月。</P>
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举行的祭礼再议。</P>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P>
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P>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P>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P>
以王珪为首的人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P>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P>
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P>
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P>
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P>
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P>
一时间,议论纷纷。</P>
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P>
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P>
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P>
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P>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曙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P>
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P>
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P>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P>
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P>
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P>
交给了皇上一份。</P>
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P>
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P>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P>
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P>
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赵曙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赵曙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P>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P>
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P>
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P>
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P>
最终说服了太后。</P>
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P>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P>
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P>
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P>
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P>
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P>
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P>
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P>
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P>
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P>
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P>
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P>
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P>
赵曙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P>
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P>
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P>
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P>
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P>
可以说是软硬兼施。</P>
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赵曙绞尽脑汁。</P>
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十八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P>
“嘭!!”</P>
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P>
气的胡子都有些颤抖。</P>
只想打死了个鳖孙!</P>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在那干什么</P>
大宋留下了多少的烂摊子啊!</P>
积贫积弱的事情一直都存在!</P>
新皇登基并亲政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P>
是把大宋的这些烂摊子,给尽可能的收拾了。</P>
结果现在倒好。</P>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什么正事都不干。</P>
就在这里进行激烈的辩论,争他爹的一个名分。</P>
这玩意儿真有这么重要</P>
比家国大事还要重要吗</P>
十八个月啊!</P>
足足十八个月!</P>
有这么干的事儿的吗</P>
十八个月的时间,都可以干出多少事!</P>
还有!这怎么看起来这所谓的濮仪之争,不仅仅只是争皇帝他爹的名分。</P>
更为重要的,是党争!</P>
有人在借助这个事儿,在那里打的头破血流。</P>
争个高低上下出来。</P>
还有这韩琦,这个之前,随着范仲淹一起做事情,为大宋做考虑的人,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就屡次挑动这个事,和皇帝一起搞这个</P>
人……都是会变的吗</P>
“这一次的争论,新旧两党之间狗脑子都要打出来。</P>
党争变得越发的激烈了。</P>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宋的政体开始逐渐的失衡。</P>
而在他当政的这四年里,基本别的什么大事都没发生。</P>
主要就干了这一件事儿。</P>
在这个过程里,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进一步加重……”</P>
听到韩成所说的这些,赵匡胤只觉得特别的心累。</P>
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歪瓜裂枣啊!</P>
干出的是什么事</P>
最心累的是,如果这些是他的子孙干出来的,那倒又好说一些。</P>
可现在,干出这些破事的还不是自己的子孙。</P>
是那个活畜生的子孙们。</P>
这就让他更气了。</P>
这还真他娘是一代不如一代!!</P>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殡于殿西阶。</P>
庙号英宗……</P>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P>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P>
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P>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P>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P>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P>
以治平二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P>
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个数字后,赵匡胤拳头捏的咯吱吱直响。</P>
这就是这群人干的好事!!</P>
问题都这般严重了,却还在那里争斗不休。</P>
干点实事也好啊!!</P>
“宋英宗去世之后,太子赵顼继位。</P>
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P>
并派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P>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P>
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P>
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P>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P>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P>
屡屡暴动反抗。</P>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P>
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P>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忍不住愣了一下。</P>
不是……自己什么时候弄出来了什么祖宗之法</P>
再说,自己弄出来的一些规定,那没那么不堪啊!</P>
听韩成一路讲来,这些明明都是那个畜生,在自己弄出来的基础之上,变本加厉,各种的歪曲,才导致了这些局面。</P>
怎么到了现在,却把锅扣到了自己的头上</P>
赵匡胤都心情简直别提了。</P>
这还真是好事找不到自己,坏事儿都赖自己头上了。</P>
自己是造了什么孽啊!!</P>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P>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P>
马上召其进宫。</P>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P>
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P>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P>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P>
在听到这宋神宗,即位之初就做出这些事情来。</P>
心里面也好受了不少。</P>
把这锅扣自己头上,就扣自己头上吧。</P>
反正自己都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多一些黑锅,也不是不可以。</P>
看在这小子刚一登基,就干出了这些事儿,想要改变局面的份上,自己就原谅他这一回……</P>
“早在嘉佑三年时,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P>
就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P>
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P>
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P>
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P>
但没被仁宗采纳。</P>
虽然没有被宋仁宗给采纳,但是这一次的事,却也给王安石赢得了不少的名声。</P>
并为后面的变法,埋下了根源。</P>
新即位的宋神宗,就是一个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很有兴趣,并且老早就听了王安石之名,以及变法的内容的人。</P>
对王安石很是敬佩。</P>
这也是为什么,宋神宗得知王安石归京之后,会那般的兴奋。”</P>
这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般的神奇。</P>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P>
王安石就被多年之前弄出来,射出来的箭给击中了。</P>
只不过射中他的箭,是好箭。”</P>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P>
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P>
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P>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P>
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P>
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P>
王安石认为:大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P>
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P>
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P>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P>
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P>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P>
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P>
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P>
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P>
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P>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P>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P>
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P>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便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P>
听到韩成的这些讲述,赵匡胤心里面又生出来了诸多的希望。</P>
觉得这接下来,很有可能自己也终于能够听到一些,让自己为之欣喜的消息了。</P>
之前韩成就说过,庆历新政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铺了路。</P>
而宋神宗,从其表现上来看。</P>
在变法上面的决心,应该是远远超过赵祯,这个所谓的仁宗的。</P>
耳根子不是那么软的人。</P>
有决心变法的贤良之人,以及在后面大力支持的君主。</P>
两个凑到了一块,那么肯定是能够做出不俗的政绩来!</P>
情况肯定会和之前,大有不同!</P>
赵匡胤也不再捂胸口了。</P>
神情又一次变得振奋起来。</P>
坐等韩成给他详细的讲述王石变法的种种事情。</P>
看看他们的变法,能给自己大宋变成什么样子。</P>
能不能彻底的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P>
就算不能够彻底的改变,只要能够改变一部分,也是可以的……</P>
想来这次,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