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安石的变法,总体概括起来分为富国之法,以及强兵之法。</P>
还有一个取士之法。</P>
其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P>
其中富国之法为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P>
青苗法的实施,是因为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P>
国家虽然整体而言比较富裕。</P>
但是百姓们的生活却非常困苦。</P>
有很多贫苦之人,到了种植庄稼的时候,甚至于应该种地之时,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P>
所以为了能够让百姓们能够受益,能够种植粮食。</P>
一方面能够让百姓们,自己有饭吃。</P>
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朝廷收到税……</P>
熙宁二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内容是:</P>
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P>
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P>
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P>
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P>
韩成在向赵匡胤说这些时,多少有些无奈。</P>
实在是这利息要的太高了。</P>
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甚至有百分之三十。</P>
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年的借贷时间,只是半年的时间。</P>
不过,再想一想当时北宋那个时期,民间的高利贷高达百分之一百,甚至于到两百之后,就觉得有些释然了。</P>
官府所弄的这青苗法,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的话,利息确实是特别的高。</P>
但是和当时的情况来进行比较,又没那么高了……</P>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忍不住微皱了一下眉头。</P>
韩成所言的这青苗法,猛地一听似乎还挺不错,挺有道理。</P>
但是,再仔细一思索,就突然觉得有些不太好。</P>
问题也有一些太大了。</P>
有些过于一厢情愿。</P>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P>
这等事儿猛地一看,觉得确确实实是好的。</P>
也是在为百姓,为了大宋着想。</P>
但是真的执行起来去,很容易引发各方面的问题。</P>
他总觉得这青苗法容易出事儿!</P>
“这青苗法,到后面施行的如何”</P>
赵匡胤望着韩成询问,声音里带着一些担忧。</P>
神色也显得凝重。</P>
他原本是想要听到,王安石变法当中的一些好消息的。</P>
可韩成才刚给他比较详细的说了一下青苗法之后。</P>
他心中的一些想法就变了。</P>
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同。</P>
韩成道:“青苗法在推行之初,是挺好的。</P>
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P>
比如,由官府出面,遏制了民间的那些高利贷。</P>
给一些百姓提供了便利,让情况稍微有些好转。</P>
百姓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P>
但是很快就变了味道。</P>
比如各级官府,在推行之时,会强制性让人前去找官府贷款。</P>
在归还之时,也有些诸多猫腻。</P>
除了规定了的应该归还的利息之外。</P>
往往还会通过其余的一些名目,来增加利息。</P>
甚至于,有的地方官府并不是给钱财,而是直接给的秧苗。</P>
但是,有些秧苗直接就是半死不活的。</P>
但是,到了需要归还的日子时,官府却不管这些。</P>
只要借给你了,就必须连本带利的还回来。</P>
归还不了,那就卖儿卖女……</P>
还有,贷的时候是旧粮,还的时候需要用新粮来换……</P>
当然,青苗法推行之后。</P>
强迫地方的百姓们贷款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官府给各地下发的借贷指标。</P>
有些富户本不需要借贷,却被逼着去借贷。</P>
而且,因为富户和贫户之间被分了等级。</P>
富户借的钱,要远比贫户多。</P>
也就是,需要归还的利息,也同样是远远的高于贫户。</P>
于是,各地被弄的乌烟瘴气。</P>
通过青苗法,朝廷确确实实获得了不少的钱财。</P>
但是其所坑害的却是众多百姓。</P>
当初在争辩之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话是一派胡言。</P>
说天下之间的财富是一定的。</P>
不在官府就在民间。</P>
王安石想要官府拥有更多的钱财,那就是把百姓的钱财掠夺过来,弄到官府手中。</P>
只会让百姓变得更贫困。</P>
而王石则认为司马光是胡说八道。</P>
说完全可以通过开垦荒地等诸多手段,来增加钱财。</P>
只要让百姓们有地耕种,那么大宋就会多出很多的钱……”</P>
这话韩成是赞同的,毕竟劳动创造财富……</P>
这个时候听到韩成所说的话,赵匡胤眼睛,都已经变得有些红了。</P>
他盼望着王安石变法,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惊喜。</P>
结果现在,哪里是惊喜</P>
又是一个大惊吓!</P>
这样的做法,与和渴泽而鱼有什么区别</P>
百姓们本就穷苦,大宋有着大量的流民,诸多的起义。</P>
结果现在,变法之时还要这么搞。</P>
这不是硬生生的,要把众多的百姓给逼反吗</P>
这事,做的是真不行!</P>
“这王安石,在干这事之前,就没有过考虑吗</P>
怎么就把这事儿,给弄成了这个样子!”</P>
赵匡胤红着眼睛,声音显得有些沙哑的,望着韩成询问。</P>
韩成摇了摇头:“他便是从地方上一路升上来的。</P>
而且,他在地方上时,就做过这些。</P>
取得的成绩也还不错。</P>
没有引发这么多的问题。”</P>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愣了一下,显得有些意外。</P>
为何同样的事儿,前后之间差距竟是如此之大</P>
如此想着,很快便已经找到了问题之所在。</P>
那就是执行的人!</P>
一个办法制定的再好,最终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P>
之前王安石在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亲自主持这些事儿。</P>
只在一地实行,可以将之很好的推行下去。</P>
让下面官吏,按照规定做事。</P>
可是现在,却将之给弄到了全国。</P>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又怎么可能把全国各地都给盯住</P>
这么好的一个捞钱的事儿,各地的众多官吏,又怎么能忍住不伸手</P>
还有那众多反对变法的人。</P>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他能够确认,在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人在故意的进行推波助澜。</P>
在暗中使绊子。</P>
把这事儿给搞坏搞臭。</P>
这是一些人惯用的伎俩。</P>
既然反对不了,那就加入进去,并使劲儿的往里面添加私货。</P>
借助着官府名义,把这事儿越搞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P>
如此想着,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在自己年前的桌案上,使劲的擂了一拳。</P>
太可恨了!</P>
不弄出一个很可靠的,进行变法的队伍。</P>
也不对地方上的官吏,进行严格的约束。</P>
就算是再好的事,他们也能将其弄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P>
“至于募役法,又称为免役法。</P>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P>
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P>
称为免役钱。</P>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P>
百姓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P>
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P>
不过这也同样有着弊端,那就是令的本就穷困的地方百姓们。</P>
日子变得更加穷苦……”</P>
“方田均税法,则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P>
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P>
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P>
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官府收入。</P>
部份百姓免除赋税,得到实惠……</P>
至于农田水利法,则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P>
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官府贷款</P>
随着这个农田水利法推行,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P>
耕地面积随之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官府税收增加。</P>
不过这事儿同样有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P>
一些地方官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百姓负担。</P>
至于市易法,主要是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P>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P>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P>
也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P>
“均输法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官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P>
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P>
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P>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P>
听着韩成的诉说,赵匡胤又一次陷入到了沉思之中。</P>
经过了一番的思索之后,觉得有几条是可以借鉴的。</P>
比如农田水利法,还有方田均税法。</P>
今后都可以在自己大宋初年进行推行。</P>
水利,确实需要好好的休整了。</P>
必将自从李隆基的时,安史之乱发生。</P>
这片大地上就一直是乱糟糟的,各种的兵荒马乱,各种的厮杀。</P>
各种的藩镇林立。</P>
后面又是五代十国,皇帝换的如同走马灯一样。</P>
这么多人都是各种权夺利,根本就没有怎么顾得上这农田水利等事情。</P>
自己回去以后,若是注重水利,以及农田的建开垦建,那必然能够令的自己大宋,多出诸多的产出。</P>
而这件事儿,只要操作的好,改变一些弊端。</P>
便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大宋,民殷国富!</P>
这样的话,自己就有更多的钱财,去打北汉,打契丹。</P>
方田均税法也挺不错,能够清理出诸多隐户。</P>
“强军之法,一为保甲法。</P>
其主要内容,则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P>
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P>
通过保甲法的实施,加强对乡村的统治,维护乡村社会治安。</P>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P>
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P>
一个则是裁兵法。</P>
主要内容是整顿厢军及禁军。</P>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P>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P>
通过这个事情,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水平以及相应的素质。</P>
同时也能够减轻冗兵的情况。</P>
第三,则是将兵法。</P>
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P>
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P>
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P>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P>
赵匡胤听到将兵法时,眉头微微一皱。</P>
不过,旋即就又舒展开了。</P>
一时有一时的政策。</P>
如今,自己所在的时候,不过是刚刚经历了乱世。</P>
那些武将等众多的人,还没有从之前的那些事情里走出来。</P>
而且,将领之间的权力很大。</P>
需要用兵将分离等相应的手段来限制一下。</P>
免得他们会造反。</P>
如今韩成说的是神宗时期。</P>
这时候自己大宋的将领们,都变得这般窝囊了,确实需要稍微的松松绑……</P>
“第四则是保马法。</P>
战马是战争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P>
而大宋该有的养马地,地都给丢了个差不多。</P>
为了养马,所以就弄出了这个保马法。</P>
将原来由官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P>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官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P>
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P>
不过,不久就废止,改行民牧制度。</P>
这自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
但是也同样有坏作用。</P>
一是增加百姓负担,二来则是有不少百姓,将战马当成驽马来用。</P>
直接就给养废了。</P>
最后一个则是军器监法。</P>
具体的内容,主要是设立军器监,对武器的建造等诸多的事进行监管,提高武器的质量。</P>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P>
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P>
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P>
主要内容为,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P>
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P>
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P>
整顿太学,行三舍法,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P>
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P>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P>
同时,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P>
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P>
还为才是用,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P>
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P>
……变法使的,官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P>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P>
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P>
国库充裕。</P>
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P>
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P>
听了韩成所言,赵匡胤一时之间心情复杂,难以言说。</P>
积贫的情况,确确实实是改变了。</P>
但是,却也只是国家富裕,百姓却变得更加穷困。</P>
还是那句话,饮鸩止渴!</P>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一些弊端和不足。</P>
从而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P>
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P>
如均输法,利用官府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P>
变法导致国富民贫。</P>
而这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P>
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P>
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P>
史称,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P>
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役钱都不许经营。</P>
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P>
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P>
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P>
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P>
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P>
后面,甚至发生了东明县百姓,一千多人集体进京,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P>
听了韩成所说这些,赵匡胤也久久无言。</P>
不住的用手揉着自己的脑袋。</P>
只觉得有些头疼。</P>
当时的局面,着实是太复杂。</P>
这么多的破事儿,竟都一下子弄到自己宋朝了</P>
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局面</P>
这个局面下,他承认动手改革里的确是阻力太大。</P>
大宋各方面的问题也着实严重。</P>
不进行变革的话,自己大宋将会越来越难。</P>
状况越来越不好。</P>
可是进行变革,却一样有着诸多的问题……”</P>
停顿一会儿,见赵匡胤不说话,韩成便接着开口道:</P>
“王安石变法的过程里,也同样有着众多的事情发生。</P>
比如,新旧党派依旧在剧烈的争斗。</P>
变法不如一年,新旧党派之间就开始产生了激烈的交锋。</P>
旧党派觉得,应该把立刻停止,新党派则百般的维护……</P>
熙宁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P>
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P>
监安上门郑侠绘《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P>
神宗反复观图,竟夕不眠。</P>
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P>
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P>
随着变法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P>
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P>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P>
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P>
使变法遭受重挫。</P>
熙宁八年,王安石再次拜相。</P>
但已经得不到更多支持。</P>
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宋神宗的动摇,变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P>
而王安石再次拜相后,就因为吕惠卿的种种作为。</P>
而让他做事风格有了一些别样的变化。</P>
再次拜相之后,他别的事儿都不想做。</P>
只想弄了吕惠卿等人。</P>
于是,重点转移到了党争之上……</P>
而他的这些作为,和其余的一些事,也逐渐使得宋神宗对他了别样的看法……</P>
加之很快,王安石的儿子又去世了。</P>
令王安石备受打击。</P>
各种的事情交织到了一起,再加上变法不断受挫,王安石也是心灰意冷。</P>
所以,就再度辞相,并很快去世了……”</P>
说到这些,韩成忍不住叹息一声。</P>
总是觉得心情有种莫名的沉重。</P>
而赵匡胤的心情,同样好不到哪里去。</P>
毕竟这对于他们宋朝而言,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儿。</P>
不过,却也同样让他从中看到了不少的事情。</P>
比如吏治。</P>
从王安石变法当中,他得到的一个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吏治一定要清明。</P>
一定要对地方上的官吏们,进行一个很好的监督。</P>
用真正能做事,敢干事,正直的人,到下方去监督做这些。</P>
不然的话,那些人上下其手,什么样的好政策,都能被他们给弄废……</P>
“王安石变法失败,有着种种的原因。</P>
如急于求成。</P>
在短短的数年之间,便将了众多的变法,一股脑的都给推了出去。</P>
操之过急……</P>
不过他的变法,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意义和作用。</P>
是不可否认的,浓墨重彩的一笔。</P>
而且,王安石此人性格也特别的刚烈,执拗。</P>
是出了名的拗相公。</P>
面对反对之人,对变法之事,用祖宗之法,天变等诸多事,进行压制阻挠。</P>
他说出了着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P>
听到这三句话,赵匡胤都忍不住精神为之一振。</P>
心里面出现了很大的震动。</P>
这话说的提气!</P>
这人,确确实实是个人物!</P>
可惜,就算是这样的人物,进行变法也没有成功。</P>
由此可见变法到底有多不容易!</P>
也能看出商君变法有多么的难能可贵!</P>
“除了王安石变法之外,宋神宗朝,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大事儿。</P>
那就是对西夏用兵……”</P>
怎么又打仗了</P>
不会……自己大宋又送了吧!</P>
这是赵匡胤心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