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家祖朱重八> 第553章 迁都(终章)

第553章 迁都(终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有了老朱的定心丸,就连朱标也放心了。
    在朱允?和朱标秉烛夜谈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便先行给朱发了电报。
    早在朱允?从开封回应天府的路上朱便在朱?的后面主动上了支持朝廷裁撤护卫的奏章。
    朱?也就是在刚就藩的时候用过几次兵,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王府无所事事。
    既然派上用场,又何必抓着不放。
    出了朱济这样的事情,不管这些藩王的态度如何,最终都是要裁撤了护卫的。
    但朱?这种主动裁撤的做法不仅支持了朝廷的大政,也很得朱允通父子的好感。
    当然,其他藩王眼中可就差了些。
    现今电报的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朱允?先给朱发了些问候的东西。
    差不多都是些吃了喝了之类的。
    朱?和朱允?也相处过一段时间,也算是比较了解朱允通的为人的。
    要没什么事儿的话,他绝对不会说这些没营养的话的。
    “你小子有啥事,就尽管开口吧。”
    既然朱?都已经问出来了,那朱允也不用与他再虚与委蛇了。
    “朝廷欲要迁都北平,十八叔如何看?”
    这消息一出,朱?久久都没回信。
    良久,这才道:“老四知道吗?”
    朱棣早在出发去倭国的时候,多少就有了些预料了。
    现在的朱棣可是倭国的王,比在北平那一亩三分地中自在了很多。
    朝廷要迁都,他自然没什么意见。
    对于这,朱棣还曾隐晦表示过。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允通没先去问朱棣的原因。
    当初朱棣在北平营建都城的时候困难重重,如今的他同样会面对那些困境。
    先不说北平的气候如何,即便再怎么建设也还是逊于应天一大截。
    早就习惯了享乐的文武大臣,又怎会甘愿去北平那鸟不拉屎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家业也都在应天,要是迁都北平的话就意味着他们要重新来过。
    那时候,他们在朝中话语权恐会更少。
    所谓士大夫共治天下,那是要文人参与进政治的。
    要是没了话语权,还又如何参与吏治。
    其实,当前文官的势力已经弱了很多。
    朝廷迁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让已经固化的地主阶层重新洗牌。
    每个王朝灭亡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天下财帛掌握于少部分之手。
    干活的人没钱,不干活的反倒腰缠万贯。
    这样的局面或许迟早还会重新,但这次的重新洗牌或许也就可以延缓于大明的国祚了。
    朱允?作为一个从后世而来之人,他非常清楚这样的体制迟早得灭亡。
    他也不是非抓着自家江山不放的人,他只是想要让在这旧体制当中仍有更多人受利。
    就像老朱那样,后世再怎么评价他残暴弑杀,但不得不说他也是最关心农人的一个皇帝。
    “知道了。”
    “四叔并不反对。”
    朱允通回复了朱?后,又表态道:“侄儿的意思是希望十八叔能先行起个头。”
    这可是个骂的差事。
    朱?上奏裁撤藩王护卫,至少有朱济反叛之事摆着。
    另外,不说也并不是所有的藩王都反对继续保留护卫了,那些文武大臣更是一早就不支持藩王的设立。
    换句话说,朱?这行为实则还是个让大众拥护的事情。
    只是,现在的迁都可就不一样了。
    早在洪武四年,老朱就巡视过一次开封。
    开封的大环境早就不适合监督了,因而老朱也只是把开封弄成了个陪都。
    而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又巡视过一次西安。
    那时候,老朱迁都的愿望很强烈。
    包括当时把藩王之首的朱安排在西安,也是让他提前去在西安布局的意思。
    只是,朱标的那次巡视却染上了很重的风寒。
    朱标的身体一向很好,他若当时有什么毛病的话,老朱又怎么会忍心把他给派出去。
    要说朱?是贪恋朱标的位置这才对朱标下了手,这更就是无稽之谈了。
    朱这么做不仅会让他陷于被动之处,而且也不见得他真就可以坐享其成。
    在朱标子嗣健在的情况之下,很难能够兄?弟及的。
    更何况,朱棣那么多兄弟真不见得就一定是他了。
    因而,有人怀疑是因为老朱迁都的事儿触动了那些文武大臣的利益,所以才上演了这么一出,好让老朱无暇再顾及这些。
    当然,这只是一个隐晦的怀疑,老朱并没有抓到到底是谁参与到了这些当中。
    要是知道的话,不知得有多少人头落地。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朱允通穿越过来后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
    老朱的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培养朱允?,也放在了对付把朱允通耽误了这么久的吕氏身上。
    在朱允通的电报发过去之后,又是许久朱都没有再回电。
    朱允通只能在最后补充,道:“十八叔曾说想去海外建功立业,不知是否还有这样的宏愿。”
    要是可能的话,谁都不想当咸鱼。
    这话一出,朱鞭马上道:“想啊,你皇爷爷同意了?”
    朱?也和朱柏联系过。
    现在的朱柏在交趾混的可谓是风生水起,每天的日子过的都很充实。
    不像他每天混吃等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皇爷爷知道了,父亲也希望藩王们能凭借自身本事实现自己的价值,更盼望着大明的疆土能遍布于海外各地。’
    换句话说,只要他点头那一切都不成问题。
    这句话发出去后,朱这次倒是很快回了。
    “叔考虑一下。”
    这又不是非得强迫不可,朱要实在不愿意他大可再找别人。
    给朱?回了句之后,朱允通便又找了朱棣。
    朝廷都已经准备迁都了,总不能在这消息爆出来后再找朱棣。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北平可还是朱棣的地盘。
    “四叔,朝廷打算迁都北平了”
    一句话说的非常简单明了。
    朱棣也是个极具权谋之人,与他顾左右而言他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来直去些呢。
    朱棣收到电报倒也没耽搁,很快便做了回应,道:“朝廷定好了就行。”
    朱允在北平捣鼓了那么久,朱棣岂能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父亲也决定派藩王去海外建功立业。”
    朱棣于大明的贡献是很大,一些事情也有必要与人家提前通个气。
    其实,有了藩王在海外的支持,朱棣在外面也就不算是孤身一人了。
    尽管在倭国也有大明的支持,但那毕竟也是背井离乡。
    这次的朱棣倒是没有马上回应,过了片刻后才道:“目前倭国已经处于安定之中了,只剩下守成就行了,不知是否可以领兵再往远处走走了。’
    郑和下西洋当中也有不少地方不是真心归附于大明的,尽管他们不敢去抢夺大明的船只,却也没与大明建立起任何外交关系。
    这种情况又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国家正处于混乱之中,多方势力正在角逐的白热化当中。
    另一方面,则是本国话语权之人不愿与大明建立这样的关系。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那个国家所有人故步自封,全都不愿意与外面的人交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只要是有人居住那自然也就会有资源。
    大明若不能在强大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得到有效利用,那将来有一天迟早得落入别人之手。
    当被人用这些资源强大起来后,第一个便会盯上大明这块大蛋糕。
    为了将来的发展,现在必须不遗漏一个地方的全都控制于大明之手。
    现在的大明完全有这个能力,在大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这也为大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士。
    对之,朱允?也没马上做主。
    只能,道:“倭国既已安定下来了,那四叔留于那儿的确是有些屈才了。”
    “侄儿呈禀于父亲,听父亲的意见再说吧。”
    让朱棣再去别处建功立业倒是没问题,他自己也能做了这个主。
    只是,倭国由谁管就是个问题了。
    是直接派遣个官员过去,还是从藩王那儿找个人去。
    这些问题也会为将来再碰到这种情况成为定制,自然也就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决定的了。
    在和朱棣的几句话结束后,朱允通便直接去找了朱标。
    在把朱棣话给朱标复述了一遍后,朱允?又道:“儿子以为此事既然要为将来类似的事情提供模板,那就不能只一味的让只藩王去做这个事情。”
    “儿子的意思是可以提供一个考核,从愿意去倭国镇守之人当中挑选,只要是有能力哪怕不是朱家子孙都可以。”
    “现在藩王的质量是否很高,但不见得若干年之后还能保持这样的水平。
    “当然,这也是为了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其实能去外面镇守之人,必须先得是让朝廷信任之人。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有很多人不达标。
    沐王府为何能长存二百多年,主要还是因为是老朱家的义子吗?
    那些人也都非常清楚,大明现今有足够控制任何一地的实力,他们自己在外面即便没有什么野心也容易被怀疑。
    他们的九族可又没办法都带出去。
    “儿子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像唐时处理安南问题那样,只把他当成大明的一个小县,大明通过官职来控制于他们。”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那里也实行布政司等三权分立的格局。”
    “同时,再把锦衣卫撒出去掌控当地的风向。”
    “当汉文化传播海外各地之后,尽管那个时候大明失去了对那些地方的控制,那大明的功业也已经成功了。”
    有了后世的那些经验,朱允?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传播文化。
    要真能够他所想的那样,若干年后那些孩子们就不用再学英语了。
    “对倭国当前问题的处置,儿子其实很推荐高炽。”
    “在四叔去倭国的这几年,高炽在北平把里里外外的事情处理的都非常好。”
    “正是因为有高的鼎力协助,儿子在北平做的那些事情也才能够顺利下去。”
    “要不然的话,北平也不能这么快就具备了迁都条件。”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朱高炽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朱允通也不想埋没了人才。
    对朱高炽,朱标也接触过几次。
    他的确也是朱家第三代当中比较出色的一个的了,他的这个本事正好可用于维稳收成当中。
    “高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
    “另外,这也算是对你四叔的一个补偿。”
    “那么多藩王就藩,北平也算是治理比较的好的一个了。”
    不仅仅是北平,大明经济能有今日的繁荣,可和朱棣在倭国做的那些脱不了干系。
    让朱高炽去倭国,这也可以勉励其他人。
    “不用举荐选拔了,直接由朝廷定吧,下达旨意的同时把理由说明白就行了。”
    “这样的方式看似公平,好像也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很有可能会出现群臣因私废公的情况。”
    “倘若将来出个秦桧那样的人,恐有卖国之嫌。”
    “别说大明治理了多少年,传播了多少的文化,治理不容易破坏起来可太轻松了。”
    “哪怕后世之君再无能,怕也都不会有葬送祖宗江山的念头。”
    朱标这样的考虑,倒也的确合情合理。
    顿了一下,朱标叹了口气,道:“反正我等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剩下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也不再是你我父子能够左右的。”
    “我们做了这么多,将来即便再不济,我族至少还可以引领海外几百年吧。”
    历史上,即便没有这些还有快三百年才开始衰落的。
    “儿子明白了。”
    “那儿子让人拟旨,尽快先把倭国的事情定下来,这也算是个良好的开头吧。”
    “有了四叔的全力支持,朝廷迁都也不难了。”
    在这几年,北平的皇宫也都一直在营建当中。
    现在基本都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任何时候都可以往过去迁都了。
    “嗯,你抓紧准备吧。”
    “既然都已经着手准备了,那就抓紧些时间吧。”
    从朱标这儿出来后,朱允通便找人起草旨意。
    早在老朱手里的时候,朱允?就已经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等朱标即位之后,更是不断的往东宫添加人才。
    现在他东宫的班底已经非常壮大了,即便是现在即位都可以完成基本运转。
    起草个旨意什么,那更不在话下了。
    次日,朱允?旨意便拟好了。
    在老朱裁撤中书省之后,皇帝在朝上的权力就很大了,基本具有直接颁发旨意的打算。
    早朝上,朱标大致说了声让朱高炽接手倭国的事宜。
    下了早朝,便经由通政司传于了六科。
    等再回到朱标手里的时候,这道旨意便算是彻底通过了。
    尽管六科有封驳皇帝旨意的资格,但在没有关键理由的前提之下,可是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
    当这道旨意传达给朱棣之际,朱棣对之自然也是大吃一惊的。
    当前在海外找共不过也就派了两个藩王,现在却不仅给了他继续扩大地盘的机会,竟然还让他的儿子接手他打下的地盘。
    虽说最终效忠的不过都是大明,但这样的结果却很令人心中欣慰的。
    这足以说明,朝廷是无条件信任于他们的。
    在与朝廷发了叩拜旨意后,朱棣也立马准备了启程事宜。
    而与之同时,朱标也带着朱允奔赴北平巡边。
    这也是朱标从西安回来之后第一次北巡。
    这次,基本把五府六部的骨干全都带着了。
    毕竟这是皇帝的出巡,他们这些人跟着也可以更好的处理朝政务。
    坐着火车一路到达北平后,朱高炽接了圣驾之后便赶赴了倭国。
    而当下,燕王府规制比之前大多了。
    大有超越规制的嫌疑,为了这都有御史开始弹劾了。
    有的地方,还都是帝王规制。
    这都是这几年朱允通建北平府的时候开始着手修建起来的,本来就是冲着将来迁都来的,肯定会存在帝王规制的影子。
    “陛下,燕王此举实属僭越。”
    “是啊,陛下。”
    “当前的燕王还在外面领兵,燕王世子又去了倭国镇守,一旦出了什么事,大明必然会被中断了海外的联络。
    “请陛下下旨斥责,让燕王回来解释这些。”
    这些人当中不乏不满分封藩王之人,在朱济谋反之后就有人对弹劾过一次了。
    在这些七嘴八舌当中,朱标始终微笑着不发一言。
    等他们说完之后,这才开口道:“诸位觉着北平如何?”
    相比较来说,还是应天更好一些。
    他们在应天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一时半会有些接受不了北平也正常。
    不等他们多说,朱标便笑着道:“孤打算迁都北平。”
    什么?
    几个人眼睛都瞪大了。
    朱允通站在旁边,也适时的拿出了老朱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
    由老朱来发,这也是他强烈的意愿。
    这个旨意一出势必有各方势力的压力,老朱是准备一人把这些压力全都承担起来了。
    “陛下,这...”
    朱允通倒也不客气,直接道:“这是皇爷爷的旨意,你们有什么话直接和皇爷爷去说。”
    现在的老朱还远在应天府呢,他们倒是想和老朱说那也得够得着啊。
    “各部办公衙门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尔等今日就可以准备当值了。”
    对朱允?的话朱标也不多说,明显是认可朱允通说的这些了。
    “尔等家眷在应天府者,会有锦衣卫的人帮你们接过来。”
    “你们也抓紧准备在京中购置房产吧,到时候他们来了以后也好有落脚的地方。”
    他们的势力都在南方,由锦衣卫再把他们的家眷送过来,他们纵使再有天大的本事怕也使不出来了。
    在这些人难看的脸色当中,朱允?接着道:“在皇城外面有不少空宅子,现今北平的地价远没有应天府的高,你们谁手中有余钱的要抓紧买了。”
    这些房子朱允通早就在盖了,期间不知投进去多少钱是,现在也是个回本的时候。
    当然,为了能让这些人支持迁都,现在的这些房价基本都跟大白菜似的。
    不过,北平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在朱允?手中。
    只要迁都的事儿稳定下来,也不愁这些地水涨船高。
    到时候,有了这些钱也就能够继续发展北平了。
    不管怎么说,毕竟也是大明的都城,将来也要接待不少外使,至少得像个样子。
    眼见朱标父子没有转圜的余地,这些人越只能出去再另寻他法了。
    从朱标那儿出来,很多蒙着红布的地方都开始揭牌。
    这一下,到处更都是帝王用制了。
    要是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不就是应天府皇宫的翻版吧?
    这父子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这些了。
    在北平当官的那些人又不全是他们父子铁杆忠臣,不少人还是很有良心的。
    这都多长时间了,这些人怎就一点儿都没发现。
    估计早在朱标他们启程来北平的时候,锦衣卫便开始带着他们的家眷往过来赶了。
    当天下去,有一大部分人的家眷就已经到了。
    他们还在四处奔走想要往回去呢,压根就没有听朱允通的安排宅子的事情。
    等他们得知家眷拖家带口把东西都搬过来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落脚的地儿呢。
    他们有官身可以去住衙署,家眷总不能也跟着他们一块去住吧。
    最主要的,这些人当中不仅有妇人,还有人有不足月的儿子。
    他们之所以非得反对迁都,不就是为了这一大家人不至于背井离乡吗?
    现在他们既然都已经留宿街头了,那他们做的那些又有什么意思。
    半夜三更的,很多人拖家带口的只能带着家眷去找房子。
    皇城旁边挂出去的那些房子全都是明码标价,尽管他们是在这种窘迫环境找过来的,他们也并没有为难他们。
    仍然还按照往日一贯的价格,给了他们房契安排人把他们带了回去。
    除此之外,在牙行还有奴籍的仆人。
    他们要是一时间找不到伺候的人,还可以即刻从牙行买人去伺候。
    另外,银行也在这些地方派了人。
    谁暂时要是没钱可以找他们贷,只要是有官身在即便没有抵押的东西也可以。
    总得说来,这银行可是朝廷的,只要知道是他们谁贷出去的就不怕他们赖账。
    几天时间,被锦衣卫送来的家眷越来越多。
    好一点的房子被挑走的越来越多,每过一天余下的房子也就会差一些。
    还有些倔强的人,把家眷安置在客栈,甚至是让他们露宿于街头上,也非得请求朝廷能够改变迁都的打算。
    朝廷既然都已经准备了那么久,又怎会那么轻易就放弃了。
    不管谁说了什么,朱标至始至终都没松过口。
    而就在这个时候,包括朱在内的那些藩王开始上奏附和朝廷的迁都。
    而朝廷也在这个时候,把这些藩王派往了海外。
    郑和下西洋那么多次,哪个地方容易教化,哪个地方对大明排斥严重,朱标这儿早就已经了如指掌了,
    而对这些藩王,朱标也更了解。
    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
    说起来也都算是朱标看着长大,朱标又岂会不知他们自身的本事如何。
    能力强的那就去个不好教化的地方,能力弱的那就去个好管的。
    这些事情的安排,朱标早就在准备了。
    总之一句话,不论有谁反对,也不论这些人都说了什么,朱标已经在北平开始了正常的办公。
    大概过了快一个月,眼瞅着北平的蛋糕也都快被瓜分完了,那些倔强的非要劝谏朱标往回迁都之人,也渐渐认命开始布置起在北平的家业来了。
    当然,现在尽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
    但,一旦有了机会这些人还是会死灰复燃的。
    当初,朱棣迁都北平。
    在朱高炽即位之后,也差点又迁回去。
    这也就是朱高炽在位时间短,在朱瞻基的力挽狂澜之下才避免了这个事情。
    因而,对这些人还得防备着。
    大概又过了那一个月,眼瞅着北平也有了新都的气象。
    朱允通这才赶赴应天府,把老朱给接了过来。
    趁着老朱现在身体还好,还是让他多在北平待上几日,让他们祖孙更亲近一下。
    应天府已经修建了孝陵,而且马皇后已在那儿入土为安了。
    不仅重新修建会劳民伤财,老朱也不想打扰到马皇后。
    最好的办法,还是按之前那样的办法。
    朱允?和朱标做过商议,也曾征求过老朱本人的意见。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听老朱的。
    站在北平的城墙上,老朱望着下面来来往往的行人。
    “皇爷爷,您当初听从信国公加入义军的时候,可有想过有今日这么一天。”
    朱允通坐在老朱身边,给老朱捶着腿。
    “当年,姓汤那家伙给咱写信说义军那儿每天都能吃到大饼,咱过去后三天两头的吃不饱饭。’
    “后来,还是你皇奶奶看上了咱,时不时的偷东西给咱吃。”
    “再后来,那郭大帅见咱打仗不怕死,于是把咱带到身边做亲兵,咱这才终于吃上了饱饭。”
    “那个时候,咱哪是什么不怕死,咱就是孑然一身无亲无故的,死不死的也没人惦记着,这才敢不要命的往前冲。”
    “要是咱有今天的这些,即便咱再年轻五十岁,也没有当年的那个干劲儿了。”
    说起当年,老朱眼神都有亮了。
    “正是因为有皇爷爷的拼杀,才有了孙儿今日的这些,也更有了朱家子孙的人上人。”
    对老朱,他们都得感谢着。
    “这不过都是王朝更替所使然罢了,咱当初刚刚坐上皇位的时候,每当午夜梦回想的不过都是朱家子孙被推向神坛的那一幕。’
    “要是可能的话,咱还是希望只像当初希望的那样吃顿饱饭足够。”
    “可很多时候总有不得已之时,在义军的时候咱担负了那么多兄弟的身家性命,咱不得不坚持往前根本就不敢停下。”
    “当了皇帝,咱为了朱家子孙又不得不在每个老兄弟身上安上眼睛,就是一刻懈怠都不敢有。”
    “咱也知道和咱一块打过天下的兄弟,有不少人都成了冤死鬼,但咱也实在是没办法吧。”
    “后世如何评价咱,咱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但,咱对百姓至少是问心无愧了。”
    “在咱的吏治之下,有多少百姓吃饱了饭。”
    “看到他们安居乐业,咱好像也实现了小时候的那目标。”
    说到这,老朱叹了一声道:“说咱生不逢时,咱缔造了今日的这些功绩,说咱命运眷顾,可咱爹娘都死在了那个吃人的时候。”
    “咱娘说起来还是个大家闺秀,咱外祖还曾是陆秀夫的部将,跟随陆秀夫打过崖山之战。”
    “可那时候实在太黑了,你大爷爷跟着咱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也仍然养活不了一家老小。”
    “唉...”
    每每说起这,老朱只剩下无限的叹息了。
    夕阳西下,祖孙二人的影子拉的老长。
    大明今天还远远不够强大。
    而老朱缔造大明的基业已经完成,属于朱允自身的责任还任重道远。
    大明将来的国祚或许再无法保持二百七十六年,或许某一朝的年号会成为海外共同纪年之法。
    不管如何,历史上百年后那段屈辱历史将一去不返了。
    之后的**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就需要朱允和他的后代子孙共同努力了。
    “皇爷爷。”
    “起风了,我们回吧。”
    全文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天灾降临:我可以强化万物 末日绝途 末日星晶:我有一个契约兽军团 末世:女人消耗的物资,万倍返还 娱乐:身为顶流,我一心只想加钱 一首原创开始,把路人捧成天后!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 大雨落下的瞬间 寒门崛起 我合成了全世界 诡异游戏:开局觉醒Bug级天赋 弑神仙尊 外乡人的旅途 过河卒 本色 恶毒女配强取豪夺了男主 重回年代,接盘成为人生赢家 金龙:帝国六千年 才三岁,洗白系统什么鬼?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