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2345.com,更新快,无弹窗!
按察副使柳高卓回转了建宁府。
范宁阳心惊胆战地等待着建宁府接下来的批文。
李知行依旧在衙门里升堂审案。
县衙里风声鹤唳,稍有细微动静,传得满县城都是风雨。
人人都张望着以李知行为代表的衙门,和以王鹏煊为代表的地方豪绅之间的决斗。
等待建宁府批文的一时一刻都显得无比漫长。
如果建宁府批判李知行,王家声名大噪;如果建宁府批判王家,李知行力压群雄。
衙门里的书吏、衙役、乃至县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见风使舵、左右站队。
是跟随新县令重振旗鼓,还是在王家的安排下遵循老规矩?
这件事不仅关系到李知行一人的命运,还关系到他治下的无数草民。
白石县暗流汹涌,龙蛇游走。
王家召集了沈家和蒋家,据说在草拟新的讨伐文章。
李知行和范县丞、马百户经常在一起喝酒,不知暗中商议着什么计划。
白石县人心惶惶,在揣测和怀疑中度过漫长的十天。
建宁府终于下达了批文。
那日,批文传到县衙上时,李知行当场拆开阅读。
他阅毕,传给范宁阳,范宁阳激动得面带喜色,忍不住笑了出来。
“好了,大家都散去吧。”
范宁阳驱赶了围观的书吏和衙役们,和李知行二人对坐,慢慢长谈。
原来建宁府批文如下:
“古人云:‘言不由衷,行不由己,是谓小人。’
昔者,君子之行,以信为基,以诚为质。
然今有小人,心怀叵测,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颠倒黑白,实为世之大蠹。
夫君子之道,在于明辨是非,守正不阿。
而彼小人,却以虚言惑众,以假象欺世,其心可诛,其行可耻。”
虽然批文中没有指名道姓,但要批评李知行,不必将他辱骂为小人。
建宁府完全不买王家的面子!
知府邹自怡将王鹏煊辱骂为颠倒是非黑白的小人!
难怪范宁阳阅毕,就哈哈大笑起来。
他拱手祝贺李知行:“李大人,有了这份批文,想必王家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李知行也心怀大畅,嘱咐人将批文誊抄一遍,将原件封存,再将誊抄件作为公告贴在县衙门口的石碑上。
来往行人,出入之间都可以阅览。
建宁府知府邹自怡辱骂王鹏煊的风采,不睹不快。
这是将王家的面子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
哪管他王鹏煊是天宝元年入仕,修纂过《大周志书》呢?
他晚年敢于插入白石县政的风云斗争,就要有输得起的担当。
王鹏煊仗着自己的地方声望,看不起李知行一个新上任的愣头青。
他怎么知道李知行其实两世为人,早就对王家充满提防。
上任以来的每一件事都做好了人证物证、原件抄件的两手准备。
就等着他发难时狠狠回击!
此时建宁府公然声援李知行,将王家贬为小人,是对他们清誉的一次严厉打击。
在政治上,一个人丧失清誉的时刻,就失去了对局势的主动权。
这一回合,李知行依靠自己重生以来的布局,成功笼络住了建宁府。
大胜王家!
清晨发来的批文,午时张贴成公告,傍晚就传遍了县城。
据说王鹏煊狠狠地摔碎了他平日里珍爱的文房古玩,还在下人面前怒斥王子息、责打了王一扬。
王子息争辩几句,被他赶出了房间。
而王一扬只有跪在地上,唯唯诺诺,不敢出声。
以王子息和王一扬平日里的受宠程度,这种待遇完全不敢想象。
下人们纷纷侧目,交头接耳。
“王家被建宁府斥责了。”
“我们老爷竟然扳不动一个新上任的李县令!”
“老爷心情不好,打骂少爷,我们这些下人也跟着遭殃。”
第二日,沈家家主沈文耀和蒋家家主蒋峻熙一道上县衙求见李知行。
李知行和范宁阳心中警惕,表面上还是假笑着招待他们。
“县衙清贫,略备薄茶,还希望两位不要嫌弃。”
沈文耀将粗茶一饮而尽。
“哪里哪里,山有仙而名,水有龙则灵。这粗茶淡饭,也雅趣非常。”
“正是,”蒋峻熙含笑抿了一口,“好茶,好茶。”
两人生涩地拍起李知行的马屁,说一些应场面的好话儿。
李知行看着他们紧张的模样,心中暗笑。
这是担心王家庇护不了他们,转而来拜自己的山头了。
李知行和范宁阳与两位家主闲话一回,听了许多他们要支持县里政策的风声。
临到末了,两人留下五百两白银,无偿捐助给县衙。
范宁阳见了这个数目,微微而笑,从胡子到眉毛都透出高兴。
李知行连道不敢,两人却坚决赠送。
“罢了,”李知行差一个衙役收下,送去户房,“记在户房账上,就说是沈家和蒋家的捐赠。”
沈文耀和蒋峻熙虽然心怀不满,但不敢多言。
记账户房,这是与两家撇清私人交情,公事公办的意思!
李知行完全没有被他们笼络到,只是在表面应付。
沈文耀和蒋峻熙灰溜溜地选择告辞,李知行和范宁阳送客不提。
第二日,建宁府斥责王鹏煊的批文公开后,衙门上下都喜气洋洋。
原先替王家做假账的户房书吏,竟然私下求见李知行。
“见过大人。”
李知行当日打了他三十大板,但并没有将他革职,仍然放他在户房做着书吏。
户房书吏跪下磕了一个头,才将手中的文卷呈交给李知行。
李知行打开一看,这是王家贿赂书吏,修改鱼鳞图册的来往书信证据。
原来王家占有土地良田千余顷,家中又没有功名庇护,按照大周律例应当缴纳的税额巨大。
他们就买通户房书吏,将描绘土地大小的鱼鳞图册修改,把自己的土地分摊到其他人家里去,导致要交的税额剧烈减少。
如今户房书吏看王家式微,李县令就要占据上风,竟然将王家委托他修改的物证拿了出来!
李知行大喜过望。
他将证据查收,并嘱托架阁库的书吏一式两份,誊抄收录。
衙门中的消息就像漏斗里的水,瞬息间就传遍了各个部门。
县衙里掀起了一个举报王家的风潮!